引言
在制定品牌內容策略時,選擇平台往往是第一步。面對微信和小紅書這兩大平台,不少品牌都會陷入「應選擇哪一個?」的難題。但事實上,這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,而是一場講求分工與互補的內容協同。本文將由平台定位、演算法機制到實際操作策略,剖析微信與小紅書在品牌營銷上的不同角色與結合方式,協助品牌有效規劃跨平台內容佈局。
平台定位與功能
微信:協助私域經營
作為中國內地最具影響力的「超級應用程式」(Super App),微信長期承載品牌私域運營的核心角色。透過結合公眾號、群組功能和會員小程序,品牌能建立與顧客的專屬溝通渠道,進一步促進會員留存與轉化。公眾號內容亦主要推送給已關注帳號的用戶,形式以長文配合圖片為主,適合傳遞深入資訊及強化品牌信任感。
小紅書:較高自然流量
小紅書的核心優勢在於結合搜尋與推薦演算法,即使帳號缺乏粉絲基礎,貼文仍有機會觸及潛在消費者。由於用戶習慣主動搜尋、比較產品,小紅書更傾向吸引公域流量,特別適合美妝、旅遊、時尚及食品等 視覺及生活導向的 B2C 行業。平台內容以圖文和影片貼文為主,並透過真實分享建立信任,有助刺激消費決策。
演算法機制
微信:著重廣告擴散
微信屬於封閉式內容環境,公眾號的內容只會發送給關注者,即使設有點讚、留言功能,這些互動亦不會令文章獲得更多曝光。若品牌想接觸更多新客戶,需要透過朋友圈分享或付費廣告推廣。相比之下,微信的擴散力雖然較弱,但其用戶穩定性與平台權威性,使其更適合作為用戶信任建立及後續轉化的平台。
小紅書:互動帶來曝光
小紅書的貼文會先進入第一層流量池,系統根據此階段獲得的點讚、收藏、留言等互動表現,決定是否進一步推薦給更多用戶。內容表現越好,越多自然流量,詳細可閱讀:小紅書流量密碼:一文看懂小紅書流量池。品牌需從封面設計、關鍵字、互動引導等方面做好規劃,才能增加被推送的機會。
平台互補策略
文案策略,建立雙向引流
品牌可於微信文章結尾引導讀者關注小紅書,讓用戶延伸瀏覽更多生活化內容,例如實際使用場景等,強化產品與日常生活的關聯。不少用戶在小紅書搜尋產品時,若對某品牌產生興趣,往往會再到微信搜尋其公眾號,以了解更全面的資訊,提升對品牌的信任感。
圖文內容共用,提升效益
2023 年 2 月,微信圖文消息功能升級,排版形式更趨近於小紅書的貼文展示方式。這項改動令不少品牌傾向將小紅書上的內容延伸應用至微信公眾號,只需根據平台特性作出輕度文案調整,便可進行同步發佈,有效地重用內容資源。
善用平台工具,由互動到轉化
小紅書今年新推出的「私信獲客工具」,讓用戶可一鍵跳轉至品牌的個人或企業微信帳號,直接展開對話。作為一個結合即時通訊、品牌營銷與電商交易的超級應用,微信為品牌提供完整的轉化場景。銷售人員可藉此轉發公眾號文章或小程序電商,協助用戶了解更多資訊,甚至完成下單。
小紅書 vs 微信 平台差異一覽
小紅書
微信
結語
小紅書和微信各有其優勢,品牌應着眼於如何善用兩者互補。透過小紅書建立品牌認知,吸引潛在客群,再利用微信深化用戶對品牌的了解與信任。透過策略性的內容佈局和平台協同,品牌可建立由「發現」到「決策」再到「轉化」的完整用戶旅程。
若你希望根據自身業務特性規劃跨平台內容策略,歡迎聯絡我們團隊,獲取一對一顧問建議。